換電、充電,誰勝誰負? (只有中文版本)
全球的气候变化,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及消费习惯密不可分,当中汽车产业的碳排放量,更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9%,所以各国都推出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香港政府于2021年3月公布首份《香港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推动使用电动车及建设所需配套,并会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记燃油和混合动力私家车,致力争取于2050年前达致汽车零排放的目标。据环保署去年12月数据显示,全港电动车数量为47,469辆,而公众充电器有5,434个,即超过7辆电动车争用一个充电位,而且配备快速充电器的仅998个,对于分秒必争的香港人来说,目前的充电位数量,肯定远远不够。
此情况放诸全世界皆适用,因此,近年亦有汽车品牌及私营公司推出换电服务,即基于电池租赁服务的换电模式,只需数分钟,就能轻松驶离。而事实上,换电概念早于2007年已由Better Place创办人Shai Agassi所提出,并于2012至2013年间实际建置40多个汽车电池交换站,惟仅运营约一年便宣告倒闭。
Better Place的例子是否说明了换电模式不行?那倒不尽然。当初Better Place的出现,汽车电池技术仍未发展成熟,续航仅约100公里,加上只适用于雷诺的电动车,成效当然不理想。然而,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现今社会,短短数年间,有电池厂商已发展出一块号称适用于全球80%已上市或未来3年内准备上市电动车的电池,更可提供约200公里续航力,不再局限于单一汽车品牌,令换电模式更为可取。只不过,建设换电站的成本较充电站高出数倍,依然令不少汽车厂商却步。
与此同时,已有电动车品牌推出超级快充,充电桩的最大功率达到480kW,即充电5分钟预计可提供200公里续航,与换电模式的时间相若。不过,超级快充亦有其掣肘,就是功率会受到当地的供电网络所限制。
目前而言,虽然换电的商业模式没有跑出,但随着电池成本下降及电池统一标准的可能性,对比充电商业模式必须大型基建改造及充电技术的突破,换电与充电各有千秋到底谁才是最后赢家,要视乎未来的技术以及周边配套的发展状况。不过,罗马也非一日之建成,我们必须在当前和未来的产业中努力,逐步实现环保减碳。
原文载于AM730 <<金山碳方>>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