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现况三:转废为能 (只有中文版本)
本港弃置废物问题严峻,据环保署公布资料显示,2021年全年约有567万公吨废物弃置于堆填区,创出至1997年回归以来新高。现时废物回收后将直接送往堆填区弃置等待分解,惟堆填区土地面积有限,而分解过程中亦会释出大量温室气体,事实上,废物处理是近年本港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第三位。为实现约于2035年摆脱依赖堆填区处理都市固体废物,以及2050年前废物处理达致碳中和的目标,政府一方面致力推动源头减废及多种回收途径,同时也发展足够的转废为能设施,把不可避免和未能回收的生活垃圾全面资源化。
坐落于屯门稔湾的T·PARK「源·区」为现时本港规模最大的转废为能设施,该设施采用热处理技术,透过内部4座焚化炉每天回收焚烧污泥废料时所形成的热能,并通过内部装置转化为电力,最高可生产约2兆瓦剩余电力连接至电网予公众使用。而污泥经焚烧后可减九成体积,体积缩小后可相应降低分解时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助纾缓温室效应。
厌氧分解为其中一项新兴转废为能技术,利用微生物在缺氧的情况下把有机物分解成生物沼气并将气体用作发电用途。小蚝湾O · PARK1项目使用此技术处理本地厨余,所产出的电力除供内部使用外,估计每年可输出约1,400万度剩余电力。
现时本港三个仍在运作的堆填区已接近饱和,为应对废物问题,政府加紧兴建大型转废为能设施。环保署首座大型处理都市固体废物设施I·PARK1预料将于2025年启用,每天可处理约3,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估算设施每年可输出约4.8亿度剩余电力至公众电网,可满足本港百分之一的电力需求。尽管以上设施所转化成的电能或热能对比和回收的废弃数字如同杯水车薪,但转废为能却不失为固体废物处理提供了堆填以外的方法。
本集团经过10多年的工程应用及技术积累,与多家著名大学及研究院合作,开发了固体有机废弃物温和裂解制备高纯氢副产功能性材料暨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在持有大量专利基础上,进行产业资源的上下游相关方的整合和联合,目前已经成为集固体有机废弃物制备高纯氢设备制造、工艺方案提供、相关原材料收集运保、技术研究、项目投资、运营管理等于一体的产业资源整合商。在当前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大环境下,各政府的碳减排意愿强烈,作为一家以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和谐共生为顶层设计的企业,有理由有实力同业界一起为地球的更加美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环保尽一分力。
原文载于AM730 <<金山碳方>>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