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綠碳、藍碳、黃碳 (只有中文版本)
如果問大家,碳是甚麼顏色,相信大多數的答案都不離「無色」、「白色」或「灰色」。但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簽訂,為達到減碳減排的目標,碳權逐漸發展成可交易的產品,讓企業可以透過買賣碳權,作為碳抵換,從而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不同顏色的碳,包括綠碳、藍碳和黃碳因此衍生。
目前,大眾最為熟悉的一定是綠碳,也就是森林碳匯。樹木有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能力,所以樹木是環保的一個重要元素。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是森林,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再進行光合作用就產生氧氣,一棵樹木有生之年大概可以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因此樹林亦有「天然氧吧」的稱號。不少企業就大規模地植樹造林,再出售相關的碳權,而綠碳權交易亦成為新的商業模式。
藍碳,顧名思義是和海洋有關,即是海洋碳匯。按行業標準,海洋碳匯指「紅樹林、鹽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類、貝類等從空氣或海水中吸收並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藍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儲存時間長等特點。森林、草原等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儲存周期最長約幾十年,而海洋碳匯可長達數百年,在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方面,碳匯效果更為顯著。但由於對藍碳進行核算和監測相對困難,很多技術問題仍待克服,所以藍碳交易仍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完善。
至於黃碳,則是和我們腳底下土壤有關的碳匯。但並不是所有的泥土都歸入黃碳,只有特定的如農田、泥炭地、黑土、草原、山地土壤、永凍土、旱地及科技土與都市土壤才能算在土壤碳匯。黃碳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相關研究並不齊備,對應的方法學不足,暫時很難產生碳權。
碳權交易絶對是未來商業的一個藍海,筆者認為只要有商機,就會有動力攻克在捕集、儲存等方面的難題
原文載於AM730 <<金山碳方>>專欄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8%AA%8D%E8%
AD%98%E7%B6%A0%E7%A2%B3-%E8%97%8D%E7%A2%B3-%E9%BB%83%E7%A2%B3/378246